靖边二中七年级语文科导学案执教人:主备人校稿人议课组长签字教学领导签字(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5、伤仲永【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借事说理的方法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预习案(朗读与感知)(看谁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知识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自主学习】(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1、读准下列字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2、掌握词类活用:父异焉异: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3、识记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贤于材人远矣贤: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预习问题设置】(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我的疑惑】探究案(赏读与品味)(开动你们的大脑,看哪个组的成员都能参与探究!)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探究2: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人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后来仲永还是如此神奇吗?(用原文回答)探究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评价的?你是这样认为的?探究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堂小结】“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绩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训练案(课堂延伸与巩固)(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一、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1、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2、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2)或依林木之下()(3)门徒悦其勤学()(4)常以净衣易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3、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学习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