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宋素芳二○一五年十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2.1.1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内容。这节课是椭圆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直觉感知,认识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掌握椭圆的本质特征,本节课先设计让学生用细绳和铅笔动手画椭圆,分析生成椭圆的几何条件,并给椭圆下定义,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再运用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全面认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求曲线方程方法的具体运用,也是后面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及其性质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椭圆的定义、焦点、焦距;2、椭圆的标准方程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焦距;2、使学生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2、增强学生求美、求简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比较复杂的根式化简。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1、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或从网上查找)椭圆的形象。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椭圆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回答。如:地球运行轨道。圆锥、圆柱的斜截面。教师展示学生寻找的椭圆模型。2、如何画椭圆的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比圆的画法,解决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提示注意事项:〈1〉固定在两点F1、F2,〈2〉固定绳长大于∣F1F2∣〈3〉套上铅笔,拉动细绳移动笔尖。3、通过画椭圆观察这条曲线上所有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形成椭圆定义奠定基础。共析画图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的条件MF1,MF2都在变化,但2∣MF1∣+∣MF2∣的长度保持不变。4、给出椭圆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板书)。5、为什么常数必须大于∣F1F2︳?让学生注意到形成椭圆的条件。师生共析,总结:(1)∣MF1∣+∣MF2∣>∣F1F2︳时为椭圆;(2)∣MF1∣+∣MF2∣=∣F1F2︳时为线段;(3)∣MF1∣+∣MF2∣<∣F1F2︳时不表示任何图形。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6、如何用集合表示M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为推导椭圆标准方程做铺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P=﹛M∣MF1∣+∣MF2∣=2a﹜7、我们怎样建立坐标系,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呢?推导曲线方程时,建立坐标系要适当。使学生清楚一般的建系原则:原点取定点或定线段的中点,坐标轴取定直线或图形的对称轴上。师生共同分析椭圆的特征(如:对称性),使方程比较简单;以线F1F2的中心为原心,以F1F2垂直平分线为Y轴(或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两种建系方案)完成“建系”,设动点M(x,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C>0),则F1(-C,0),F2(C,0),又设M与F1、F2的距离和等于2a(板书)8、请同学们来表示M到F1、F2的距离∣MF1∣,∣MF2∣巩固已学过的两点距离公式,为推导标准方程做准备。∣MF1∣=∣MF2∣=由P=﹛M∣MF1∣+∣MF2∣=2a﹜得+=2a39、如何整理化简上式?巩固根式化简----两边平方。教师展示化简过程。得椭圆形标准方程:(a﹥b﹥0)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a﹥b﹥0)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10、仔细观察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有特点是什么?如何区别它们?让学生深入认识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2)方程中,X2和Y2的分母哪一个大,则焦点在哪一个轴上;(3)由椭圆标准方程可以求出三个参数的a,b,c值;(4)方程中三个参数满足a=b+c11、知识应用例1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方程〈1〉a=3,b=1,焦点在x轴上。〈2〉a=5,c=2,焦点在y轴上。(通过例1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椭圆的标准方程)例2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