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电路知识点一:摩擦起电物体带电: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注意: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摩擦的物质是不同物质。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是()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C、用干燥的塑料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很多尘土D、磁铁能够吸引小铁钉例2:摩擦起电是()A、正电荷转移的过程B、正、负电荷同时移动的过程C、创造电荷的过程D、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知识点二: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注意: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与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区别:带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带正电荷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负电荷的物体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但前者是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是带电体具有的一种性质。例1:下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事实的是()ABCD++-+---+2例2: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一定能相互()。例3:三个轻质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个球靠近时都吸引,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三个球都带电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C、只有一球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例4:四个通草球的两两相互作用情况为:甲、乙相互吸引,乙、丙相互吸引,乙、丁相互排斥,已知丁带正电,则甲与丙若相互靠近,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知识点三:验电器和静电感应1、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1)检验时,把物体与金属板接触,如果物体带电,就有一部分电荷传到两片金箔上,金属箔由于带了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张开,所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如果物体不带电,则金属箔不动。(2)当已知物体带电时,若要识别它所带电荷的种类,只要先把这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一下,使金箔张开。然后,再用已知的带足够多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的角度更大,则表示该带电体的电荷为正的;反之,如果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或先闭合而后张开,则表示带电体的电荷是负的。(3)以上事实意味着,带电体再增加同种电荷时,电荷的量值增大;带电体再增加异种电荷时,电荷的量值减小。因此,人们通常将正、负电荷分别表示为正值和负值。例如。将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接触,它们所带正、负电荷之代数和为零,表现为对外的电效应相互抵消,宛如不带电一样。这时,它们呈电中性。这种现象叫做放电或电中和。注意:讲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例1:用带电的橡胶棒去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箔片张角恰好闭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带的电荷量相等3B、橡胶棒带正电,与验电器带的电荷量相等C、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多D、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少例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就张开一定的角度。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验电器的两张金属箔片上,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B、当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了电子C、由于玻璃棒能够带电,所以它是导体D、丝绸与玻璃棒之间的摩擦起电实际上是创造了电荷例3: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