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资源调动学习兴趣看过一节四年级录像课——3的倍数,至今记忆犹深。学生在经历了探索、验证等活动后,初步知道了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关键要看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这时候,老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来听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有些不解地闭上眼睛,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教师强调,要专心听听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落下的声音。老师一个一个地拨下6颗珠子,2颗放十位上,4颗放个位上,然后迅速把计数器藏到讲桌下面,再让学生睁开眼睛。老师说:“我把计数器藏在讲桌下面,你们能根据听到的声音,猜出我拨的是几吗?它是否是3的倍数?”生1:我听到有6颗珠子落下的声音,是6吧,它是3的倍数。生2:我也听到有6颗珠子落下的声音,也可能是60或600吧,反正都是3的倍数。生3:我觉得还可能是15或51,反正也是3的倍数。生4:也可能是411或2400,那也是3的倍数。……此时,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多:1005、4101、33、3003、3300、1113、2220……学生在交流中逐渐得出:只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的数都有可能,当然这些数也都是3的倍数。我被老师的巧妙设计深深折服。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形式新颖活泼,富有趣味,更可贵的是,这样的练习紧扣了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能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引领下主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我们的身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只要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勇于探究实践,我们的课堂必然生机勃勃。还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临近结尾教师播放了一段“多美滋奶粉”广告,让学生从广告的画面中联想分数。这一片段引起了学生及听课教师们的兴趣。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段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播放广告,情节如下:一个小朋友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伙伴,灵机一动,他从中间横着切了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正在这时,第9个男孩出现了。怎么办呢?他又将自己分得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那个男孩。最后定格在这个画面)生:看了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1/4。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1/4。生:我还联想到了1/8,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这块蛋糕的1/8。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9。生:(立即招来几位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1/9。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1/9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九个男孩分到的蛋糕不能用1/9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倒是可以联想到1/2。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如果最后把小朋友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1/2。师:不过,这里的1/2是整块蛋糕的1/2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后,每一份蛋糕的1/2。生:我觉得应该是整块蛋糕的1/8的1/2。……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只要教师善于设计有层次、有内涵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就一定能发挥奇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使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接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