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1)第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1)2)三)动物资6)第保护现第四建(10)第一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述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报告目录森林植被植物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县(市)交界处,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方圆57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高山矮林、针叶林等7大类。特别是毛竹种类大约在80种以上,占全国毛竹种类的三分之一。植物种类约有3、4千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149科1800种。武夷山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四县(市)的结合部,北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km,东西相距最宽处22km,总面积56527.3k川。属于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第二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区系复杂,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979年至1989年,由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了为期10年科学考察,开展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昆虫调查,采集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标本,摸清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出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1989年-1992年进行了猴类资源调查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补充调查,1990年-1995年开展了鸟类区系调查,1996-1997年进行GEF项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2008-2009年“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项目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科考补充调查,进一步摸清了保护区本底状况,本次调查发现蛇雕、白腰雨燕等4个鸟类新记录种和刺鳅、暗鳜等5个鱼类新记录种。(一)森林植被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浙、闽山丘甜槠(Castanopsiscyrei)、木荷(Schimasuperba)林区。区内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发育着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是本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此外,还有针、阔昆交林,暖性针中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山矮曲林,中山草甸及人工林共8个植被类型,65个群系组,160个群丛组。区内还有21070hm2原生性森林植被未受到人为破坏,是亚热带东部地区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区域。在众多的森林植被类型中,小叶黄杨(Buxussinicavar.parvifolia)、野茉莉(Styraxjaponicas)林、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甜^(Castanopsiscyrei)林、闽楠(Phoebebournei)、米^(Castanopsiscarlesit)林、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南方铁杉(Tsugachinensis?var.tchekiangensis)林、复羽叶栾树(Koelredteriabipinnata)、栲树(Casanopsis?fargesii)林等群丛,是华东、华中地区极为独特和少有的植被类型,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区相对海拔最高达1700m,随着海拔的递增,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中国大陆东南部发育最完好的垂直带谱(详见下图)本区是中国南方主要林区,活立木蓄积量5621480m3,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立竹数2143.8万株,有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樟木(Cinnamomum?camphora)、闽楠(Phoebe?bournei)、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等优良和珍贵用材树种。(二)植物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亚洲东部森林植被亚区的东缘,接近古热带植被区,印度—马来西亚区的北缘。2.1、植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特异性和变异性区内有低等植物840种,其中藻类239种,真菌503种,地衣98种;高等植物2466种,其中苔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