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1.填空。《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的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弗学(珀)男有分(fen)天下为公(wei)B.嘉肴(yao)教学相长(zhang)不必为己(wei)C.学学半(xiao)选贤与能(j®货恶其弃于地也(wU)D.《兑命》(yue)讲信修睦(mu)矜寡孤独j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2)虽有至()(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强也()(5)选贤与能()(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8)货恶其弃于地也()(9)盗窃乱贼而不作()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货恶其弃于地也。B.拔山倒树而来D.故外户而不闭B组(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C.策之不以其道D.说不清,道不明8.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1)“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C组9.《大道之行也》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A组(一)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教学相长()()(3)虽有至道()()(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故曰:教学相长也。13.选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B组(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h):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ng):统一天下。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独亲其亲((2)男有分,女有归.((3)盗窃乱贼而不作.((4)货恶.其弃于地也(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王之不王B.是谓大同是智也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7.(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的理想社会。(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