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此类句子还有很多。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例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函”是匣子。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在这个句子中,水是名词,能是能愿动词。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能愿动词后面要加动词。因此,在文言文中我们遇到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的情况,就要让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译成动词“游泳”。类似的活用现象还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名词的使动用法也是两个名词或多个名词连用,和名词活用作动词看着类似,但不同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时,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在名词的使动用法中,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但是是主语使他发出的,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我们补充出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农民起义军”。“王”是名词,“之”是代词,代指“先破秦入咸阳者”。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应该把第一个活用作动词“称王”,但是“称王”不是主语“农民起义军”发出的,而是宾语“之”发出的,但却是“农民起义军”使“之”发生的,故“王”应翻译成“使……称王”。此外,“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也是这种活用现象。四、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就是动作都是宾语发出的,所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例句: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在这个句子中,我们补出主语“达官贵人”。这里宾客和其父是两个名词,但这里的“宾客”是达官贵人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的意思,所以“宾客”就是意动用法,翻译成“把……当做宾客”。类似的现象还有一些,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翻译成“把……当做老师”,“孟尝君客我”中的“客”翻译成“把……当做客人”。五、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和使动意动类似。名词带了宾语,并且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