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前记:经济史的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占有比以往更为突出的地位,或是以专课的形式出现的,或是散见于其他专史的课文内容之中。经济是基础,是整个历史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从研究和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经济是我们“所研究的一切过程的真正基础”(恩格斯),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需要做出判断时,不能忘记要“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同前)。这是经济史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前,已学过春秋战国经济的专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也从秦史的综合性课文中了解到秦朝的经济,因此,两汉经济史的学习,要带着新旧时期、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感,去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各具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进而去体会它们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本世纪中,经济学思想在逐步重视历史因素,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带有历史感或历史观念去对经济问题进行历史的研究,才能总结出经济规律来。虽然本课是两汉经济的专课,但两汉经济发展的总面貌以及相关连的国策、举措已在这一课前学过,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进一步认识经济现象间、经济状况中所固有的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即经济规律。在相当漫长的历史上,人们虽不能完全自觉地掌握经济规律,却也是不断地、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许多卓越的经济思想,保留在有识之士的言论中,见诸于产生了经济成效的国策上。在关于经济政策、制度、措施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制度、措施作为历史的存在如今已然消失,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回顾它们的意义,只是在于了解当时的制订者是怎样估量自己所面对的社会课题,以至由此产生的判断和规划。由于这些举措的成败得失已成定论(不排除部分的学术争议),所以它制订过程中的思路就对于学习者、研究者获得正确的经济思想观点和方法有着难以比拟的、特别珍贵的意义,两汉历史即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范例。由于汉初的历史性的全面深刻的大总结“造成”了汉代经济的一个大飞跃。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渗入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学习。社会生产是由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对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都不应忽视的。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如不相合,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根本变革。劳动者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物质标志。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当然,这一认识在今天已提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历史学科区别于社会发展的自身特点,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两汉经济一课历史跨度很大(西汉、新、东汉三朝,前后四百余年),要尽可能表现出一个历史时期的整体的共同的特征棗在国家统一的局面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下,各族人民以其辛勤和智慧缔造了汉代的经济、社会的空前强盛局面、创造了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棗汉族的形成和名称,正是与这个强盛的朝代相联系的。这一课原是为1990年人教社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全国教师培训所做的录像课,是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际教学中,已多次被学生的热烈参与而几乎变成了讨论课,证明了缺少情节、比较枯燥的经济史课同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实录和自我评析:教学目的思想教育: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创造了两汉时期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板书提纲第十六课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重农抑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