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裴秀,郦道元及其《水经注》;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大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大师,曹不兴,顾恺之及其杰作,石窟艺术宝库。2.能力与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通过联系前代文化成就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理解、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把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之间的历史联系来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结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学习本节关于道教发展、佛教传播的有关内容,学习“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的科学方法(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杰作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瑰宝,与语文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结合其创作环境,阅读原作,赏析他们的诗歌,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与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对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破坏和阻滞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文化仍有很大发展,并在民族融合中吸取了新的营养。文化长期延续发展,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大特点。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魏晋南北朝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诗人、书法家、美术家,许多科技成就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许多文学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祖冲之、贾思勰及其贡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书法艺术。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地位。【预习学案】1.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数学: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确定圆周率的数值比西方早年,并著有《》。(2)农学:著《》总结了6世纪前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绘制《》,并提出制图原则;郦道元的《》是综合性的地理著作。2.异常活跃的宗教和哲学(1)道教的发展①结合思想改造道教,使之服务于封建的统治。②吸收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体系。(2)佛教的盛行①原因:其一,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寻求精神解脱;其二,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②表现:寺庙广布、僧尼众多、信徒众多、寺院经济过度发展、石窟大量开凿。③影响:主要危害:其一,麻醉人民意志,使之安于现状;其二,浪费大量钱财;其三,与政府争夺税收和劳动人口,加重了人民负担。积极影响:其一,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及发展;其二,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④斗争:著《》,从理论上进行反佛斗争,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3.承上启下的文学(1)建安文学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代表人物:曹操父子、蔡文姬、王粲等。(2)田园诗歌特点: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人物:陶渊明,著有《》等。(3)民歌:南方,如《采桑度》。北方,如《木兰辞》、《敕勒歌》。4.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年成为一门艺术,蔡邕是著名书法家。把隶书开始转化为楷书。王羲之诸体兼精,人称“”。其子王献之造诣极高,与其父合称“二王”。(2)绘画:总体上带有色彩。曹不兴是佛像画始祖。顾恺之是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石窟艺术:随佛教传播而兴起,代表为石窟和石窟。【要点透析】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