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旨在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选取走近清明文化为切入教学的点,体现了课标的要求。3、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要要求学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实物等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学情分析:1、清明节为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人人参与清明节祭祖活动已经约定俗成;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为学生参加清明祭祖、踏青等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也为学生以调查者、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完成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2、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知识比较丰富,积累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经验,以清明民俗采风作为课题贴近学生生活、操作性强,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等不同地域、不同方式的活动,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3、按照不同地域、族群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方式开展活动,发挥个人专长,整合集体力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4、学生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采访的胆识不够、搜集资料(如摄像)的硬件可能缺乏、整理资料时综合水平不高、实际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时产生畏难情绪等。四、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发展等情况,在活动中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增长见识。2)搜集、整理、诵读、写作以清明为题材的优秀诗歌、传说、故事等,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3)以学生本人所在的乡土、族群的清明节习俗为点,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族群清明节文化对传统美德形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按照不同地域、族群分组,落实动员、筹备、实施、展示、反馈等环节的要求、程序、方法等,养成有效的沟通、合作技巧。2)采取搜集资料、亲友对话、采访、摄像、实地参与等方式,运用语文、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搜集、整合活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