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本质落实核心素养《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8单元107-10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以下目标:1、自主构建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数与形的规律。2、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经历数与形知识的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等数学素养。3、养成勇于质疑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经历探究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材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数与形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数与形的知识之间存在联系,本节课立足“转化”这一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和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进入六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成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编排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服务。课型:新授教学时间分配: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具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新课标对数学提出的“使人人在数学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我采用:情境创设法、尝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孩子们,手机电池显示的电量图形看过吗?你一看就知道,只有百分之五十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上通过形,能看出数,这种思想在数学上很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数与形(板书课题)2、师:在你的周围哪有数与形的知识?预设:数学上画线段图表示数,用圆片摆数,画方格表示平均分等。【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提高学习兴趣,引发思考,我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二、自主探究,沟通联系(一)、探究活动1、出示:2、师: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呢?3、明确活动要求:(1)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下一幅图,把你是怎样想到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2)仔细观察这组图,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4、暴露资源,组织研讨:学情预设三:••••••••••••••••学情预设四:不知道怎么摆师:第一个和第二个同学都用小正方形摆出了下一幅图,你同意吗?你认为谁的图更好一些?说说理由。预设:第一个更好一些,因为能很清楚的看到每次添上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第二幅图只显示了最终一共用了16个小正方形,但是不能显示拼摆的过程。师:他的意见你同意吗?请你再说一说。师:第三个是用小圆片摆的,你觉得可以吗?说说你的意见。提问:大家都认为第四幅图会用到16个小正方形,你是怎样想到的呢?预设1:因为我发现,第一幅图是12个小正方形,第二幅图是22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是32个小正方形,第四幅图就是42个小正方形了。预设2:我发现第二幅图是(1+3)个小正方形,第三幅图是(1+3+5)个小正方形,第四幅图是(1+3+5+7)个小正方形,所以是16个小正方形。师:他们的意见你们同意吗?你们能把他两发现的规律放在一起用算式进行表达吗?预设:1=121+3=221+3+5=321+3+5+7=42提问: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5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5、总结提升:仔细观察等式,左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右边的呢?左右联系起来看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师:要求连续奇数的和,只要知道什么?下面式子你会求吗?(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