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具准备:2分硬币、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实物投影。弹簧秤学具准备:天平、2分硬币、大米、1枝粉笔、图钉等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吗?有没有买过蔬菜的?说说你是怎样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感知1克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枚2分硬币)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师:对!1枚2分硬币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然后猜一猜1枚图钉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数学书、文具⋯⋯)2.认识感知1千克师:请同学们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1:300克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生:1000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生:不行!重了。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看这儿,这个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体有多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师:你能从你的材料里称出1千克重的大米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1千克有点重。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学生交流所知。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称一称试一试吧!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小组汇报。3.认识1000克=1千克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谁来猜一猜,谁重?(学生猜)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4.认识秤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你见过哪些秤?生答。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