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式交分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历经多次的铁路大提速,对于电务设备性能的要求来说愈加的高,特别是道岔设备,而由于列车密度的加大及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辆对工务线路的冲击加剧道岔设备更是首当其冲,因而病害也是绵绵不断,加之历史原因道岔状况很难保证。而电务设备又是依附于工务,故障反应更是体现在电务设备上。根据乌海西站设备情况结合本人的一点点经验,总结一下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乌海西站复式交分道岔为50公斤/米9#。复式交分道岔由于构造复杂,使用率高,工艺要求高,数量少,影响面广等特点因而工务现场线路工一般不敢去动更不愿去动,这样长期以来病害累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就更加不会去维护,造成恶性循环。所以须要电务人员经常性地督促工务加强养护提高设备质量。而工务线路工的业务能力、客观原因又不能不作考量,这样也同时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才能提出中肯建议,更好协调配合。只有自己知道了病害所在.所能够造成的后果,才能作到防范于未然,不致于出了故障再查原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出了故障整治一次,再出故障再整一次。发现病害整一次不出故障岂不更好。就复交而言,工务影响故障集中表现在缺口不稳定,2/4毫米难保证,动作电流过大,尖轨反弹,密贴不良,游间过小,空转、解不了锁等。而这些故障引起的原因众多,又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故而十分的难判断,更不容易处理。因此,我们还是先将工务病害进行剖析,搞清楚原因了解决起来则事半功倍,有的放矢了。复交工务病害有相当大的共性,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此类道岔都是使用电动转辙机进行牵引,使用表示标缺口来确认道岔位置及尖轨密贴状态,而安装装置全部是使用角钢安装在钢轨上,因而对尖轨、基本轨的要求就十分的严格。现将尖轨病害罗列出来,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1、爬行2、窜动3、翘头4、拱腰5、旁弯6、磨损7、肥边8、根部螺丝过松、过紧9、扭曲变形10、方钢松旷动仅尖轨就有可能出现如此众多的病害,可想而知,电务的设备质量压力该有多大。尖轨爬行窜动翘头必然带动尖端杆、表示杆、动作杆的位移,那么缺口就很难保证,而尖端杆、动作杆的位移会使道岔转换力发生角度变化,这一变化又会使得转辙机的动作电流升高,尖轨的爬行、窜动翘头还会让道岔宏观密贴不良,因为尖轨的厚度是向后逐步加大,基本轨的刨切面基本不变,故而尖轨尖端会先靠或不靠。另外,爬行窜动会让尖端杆螺丝根部与基本轨轨腰螺丝根部相碰。拱腰、旁弯及扭曲变形则直接表现为尖轨密贴不良,拱腰会使尖轨的下部刨切更厚的位置贴上基本轨上部刨切更厚的位置,如此一来在宏观看来,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就有一道很大的缝,当然下面是密贴的。它的更大危害在于增加了道岔转换阻力,由于拱腰使本应当将重量平均分布于各个滑床板而集中于有限的几块,大大增加了摩擦系数。旁弯则在道岔中部先行密贴并且密贴力极大,由于中部密贴力过大引牵点的密贴力必须调大才能保证道岔密贴,这样就造成反弹及不解锁等故障。另一片使用方钢联接的尖轨就会向道心旁弯而引起不密贴,由于不密贴就会调紧道岔,又是反弹不解锁,并且经常4毫米试验不达标。在现场有工务人员会将中间方钢联接T铁与尖轨间加垫片来克服离缝,其实这样只会让旁弯更为严重,因为根据力学原理这样是无法克服的。举个例子,石拱桥从上向下施加压力,它的抗压能力是很强的,而从向下向上施同等的力则是不堪一击了,又如弓,从弓弦拉弓使之变形和将弓弦去掉反之推之则形变幅度完全不是一样的,有效办法只能是换轨或尖轨校形,而扭曲变形则共有拱腰旁弯了磨损与肥边就好理解了,除了会影响密贴和解锁外对于工务的几何尺寸更是让人头痛,我们到基本轨病害再谈。根部螺丝过松过紧就比较难发现了,过松就会让尖轨前后窜动量增大,越是窜动就会越松,后来螺栓磨损变形使得缺口常常变化不稳定。而过紧则不一样,对于工务来讲,每个螺丝都必须紧固,并且有最低扭力标准,可是这种异型双头螺栓的构造特点是两头带丝中间为栓坯,一但栓坯磨损两边一夹紧就把尖轨夹住了,一般而言新螺栓安装规范紧一点问题不大,而旧螺栓或安装不规范就很可能道岔转换困难了,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