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基本设想1.要补充介绍司马迁生平和课文的历史背景介绍司马迁生平可以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依据,突出如下三个重点:①早年游踪;②继父职为太史令;③遭腐刑,发愤著《史记》。考虑到本单元的两篇史传都选自《史记》,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对所传记人物的态度,这样的补充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补充介绍历史背景也很必要。介绍背景,一是要使学生确切地知道课文所述史实的发生年代,进而掌握它们的发展进程,并大体上了解作者如此选材和布局的意图;二是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廉蔺和好这三件事放到秦、赵斗争这个大背景上来,才能看出它们的重大历史意义,因为后来的史实证明了蔺相如的“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介绍上述内容,要充分利用图表和书面资料以节省时间,最好在10分钟之内完成。2.要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记诵选背的部分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前半部分,也是它的精华部分,熟读课文全文是非常重要的。除进行朗读的常规训练而外,最重要的是,在熟悉事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深刻体会蔺相如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初步感受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赞扬态度。在熟读过程中,要强调记住人物的语言,因为作者写蔺相如用的是以“记言”为主的写法。为了促使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快记诵的速度,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从选材、布局、前因后果直到文章用语等方面启发学生,或作简要的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名之曰“伴读”。熟读和记诵必须给予时间上的保证。按每分钟读150字(中速)计算,读全文5遍需要50分钟,记诵部分再加诵5遍(含检查)需要23分钟,合计为73分钟。这是最低要求──课后巩固记诵所需时间不包括在内。3.关于词句的诠释课文中难词句不多,注释又比较详细,一般可以不作解释,但要提醒学生细读注释,特别是对其中的释句部分,既要了解它的整体意思(即合注),又要确切掌握其中某些词的意思(即分注)。个别非讲不可的词句,可以放在“伴读”中讲。通假字和习惯用语可以让学生课后整理。二、诵读的准备1.解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此传的意图。〔附〕“太史公曰”全文如下:“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通“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通“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这个材料可用书面形式告诉学生,不必讲解。2.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早年为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而游遍南北。其路线大致是:经长江、淮河到达浙江会稽,再去湖南;然后北上去山东;然后经江苏、河南回到陕西。(可参考《自序》中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今作‘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今四川、云南一带)。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为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史记》的写作大约开始于元封五年(前106)。七年后(即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在《自序》中他历举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