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学设计韩家庄小学史仰霞设计思想:《灯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来之不易。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次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根据教材内容及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初读课文后,通过交流,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表达顺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线索“多好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深刻感悟郝副营长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流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3、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灯光,灯光好吗?为什么?二、理清脉络,感悟方法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以“灯光”为题写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文)2、交流读后的收获:①读了课文,你从课文的结构上有什么发现?(倒叙)②课文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品味“多好啊”,体会美好憧憬那么我们感觉文中的灯光好吗?课文是怎样表述的?“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浏览要求)第一次①(出示天安门广场灯光图片)请看,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说)②看到这璀璨的华灯,难怪游人会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多好啊!此刻,游人可能想到了什么?(指名说)③作者由这一声赞叹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起他?第二次①当时郝副营长看到了什么?一幅怎样的插图?(课件出示句子)齐读。②郝副营长当时是怎样看的?“注视”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你从“注视”和“沉思”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③是啊,等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电灯底下读书,那该多好啊!第三次①出示句子,齐读。②“憧憬”是什么意思?郝副营长在憧憬什么?除了电灯,他还憧憬什么?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读出来。引读:郝副营长是在憧憬明亮的灯光,于是,他深情地说:(生读郝副营长的话)郝副营长是在憧憬幸福与光明,于是,他深情地说:(生读郝副营长的话)④如今,他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吗?是的,此时的灯光已不再是“灯光”了,还是指幸福与光明。请再读课题,这是幸福与光明的象征。四、走近人物,体会献身精神1、为了这句深情的“多好啊”,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光明,郝副营长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2、往事已经回忆完了,郝副营长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读课文11自然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呢?那么孩子们当路人看到千万盏灯照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让人感到光明,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会想到什么呢?五、说先烈故事,拓展升华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你对这些名字一定不陌生吧?他们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红岩》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的斗争。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