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葫芦岛市连山区世纪高中于宝忠一、教学设想和策略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4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2.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3.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2.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2.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养成反思的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四、教学用具1.仪器:试管、滴管、烧杯。2.试剂:CuSO4(aq)、BaCl2(aq)、NaCl(aq)、NaOH(aq)、Na2SO4(aq)、NaCO3(aq)、盐酸、AgNO3(aq)(硝酸酸化)、酚酞试液。3.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展示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要求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引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依然存在吗?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演示实验探究1】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观察并回答实验现象。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并填写下表。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教师小结:通过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并没有发生反应。【教师演示实验探究1】向盛有5mL0.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0.1mol/L的BaCl2溶液,观察现象。溶液及编号混合前溶液中的离子发生混合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生成的物质①CuSO4溶液①和②②NaCl溶液②和③③BaCl2溶液①和③学生:有白色沉淀生成,液体分层后上层为蓝色透明溶液。教师: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层溶液为什么是蓝色?学生:白色沉淀应该是BaSO4,上层溶液为蓝色说明含有Cu2+。教师:根据你的分析填写上表相关部分。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认为混合后Ba2+与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你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学生相互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可能的方案有:1.生成的CuCl2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溶液中有Cu2+和Cl-;2.上层溶液呈蓝色,说明上层溶液含有Cu2+;3.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教师演示验证】向实验探究2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