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至爱亲情,获得思想启迪,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培养发散思维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生字注音丫杈惊惶恍然大悟可鄙即刻倘若蜈蚣伶仃憔悴点缀荡漾瑟缩苦心孤诣投掷虐杀2、解释下列词语肃杀:诀别:笑柄:可鄙:瑟缩:傲然:虐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第一课时一、走进新课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二、作家作品简介。(学生自己总结)三、检查预习:见预习1、2。四、整体把握: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从不同的角度谈)3、你认为课文什么地方最打动你?4、理解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五、探究质疑: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六、教师小结: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七、课外作业:练习册1-4题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5-12段二、合作探究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2.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5.“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6.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为什么?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8.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9.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以有多种理解。从手足之情上看:从游戏的意义上看: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三、归纳总结: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四、拓展延伸:阅读“研讨与练习”三《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