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发现识记好方法,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朗读有关语句,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一、初读课文,自学生词。1.朗读课文,想办法读准音,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做上标记。武夷山游兴未尽颇有节奏竹扫帚及至褪色的衣服仔细打量瘦削的脸望而却步说罢2.组内解决疑难,熟读生词,完成书后的钢笔描红。3.全班交流。预设:1.组内解决疑难,熟读生词,完成书后的钢笔描红。2.将易错的或仍不理解的词语写上小黑板,组间相互考一考。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轻声读课文,思考: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注意语言简洁!)②围绕文章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2.组内交流。3.班展示并质疑。预设一:课文主要写了我在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疑问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预设二:第一段:(第1—2节)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峰时的喜悦心情。第二段:(第3节)写我下山沿着小溪散步时,遇到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第三段:(第4—12节)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三三读课文,体会特点。1.浏览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思考:课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天游峰的高与险?这对表现扫路人有何作用?2.组内交流,练习读好所画语句。3、全班展示。预设:(第2节、第7节)课文以形象地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多角度展现了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这样写衬托老人扫路工作的辛苦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检测反馈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瘦削(xuēxiāo)游兴(xīngxìng)未尽沏(qìqī)茶褪色(sèshǎi)15.《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文字,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的性格特点。2、比一比,再组词。姨()颇()褪()削()夷()破()退()销()胰()坡()腿()宵()2.学习扫路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打量外貌。1.默读第3和8自然段: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想想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预设:(他是一位朴实、健康、慈善、有精神的老人。)二、体会品质。1.读读4—12自然段。①画出描写我与老人对话的片段。②三个片段分别是围绕什么话题交流的?从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组内分角色朗读有关语句,谈感受。3、全班展示评议。预设一:这是一个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三、感动生命。1、浏览全文,想想:30年后,老人会照样请我喝茶吗?你对生命一定有新的认识,写下感受最深的一句话。2、组内结合有关语句说清理由。3、全班展示并质疑。预设一:⑴30年后,老人会照样请我喝茶吗?可以对照朗读。(30年前: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现在:(挑选出的最佳外貌描写)现在:(挑选出30年后相遇对话时老人的回答)对比诵读以上文本,读正确,读通顺。预设二:写下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人要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一定会生活美好、幸福。【检测反馈】如果30后老人还健在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写一段话描写他的外貌。【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