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坐月子是我国传统民间习俗,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称之为“月内”,认为女性产后是人体气血最为虚弱的时期,需要一个月养护才可以身体恢复,故称“坐月子”。我国传统的坐月子是在家大吃静养,由于母婴保健知识的缺乏和一些陈规陋习,产妇要遵循一系列特殊的行为,如禁食水果、蔬菜,多吃肉;不洗头,不洗澡等,不管冬天或夏天,平时紧闭门窗,不通风,不能吹风扇等,使传统月子存在一些的健康问题,如便秘、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良、母乳不足、过度肥胖、易感冒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负担的加重和育儿保健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专业的孕妇疗养机构度过自己的月子时光。月子中心是专门的母婴护理机构,其服务的对象是刚分娩出院的产妇和婴儿(即坐月子期间的产妇和婴儿),主要从产后婴儿的喂养、健康保健和产妇的形体恢复、心理健康等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为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提供保证,也称为月子会所,因其健康时尚的运营理念受到收入较高,思想较为前卫的“80后”人群的欢迎。2.2项目建设必要性2.2.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1、国家行业规划及政策要求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吹响了健康产业发展的号角,文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并着重提出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在这个大背景下,母婴保健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必然会取得迅速发展。2、行业准入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服务于孕产妇月子护理机构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对该行业的服务行为尚无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缺乏技术保障。2013年10月,第四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上发布了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委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牵头组织国内16名专家制定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意见征求稿)》,同时,国内首个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也宣告正式成立。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主要是指月子会所、月子医院、产后母婴护理中心等近年新兴的母婴护理机构。《指南》从机构床位设置,到产妇、新生儿护理细节,皆给出详尽标准,其中包含场地、设备等硬件要求,以及人员配备、资质、服务等软件要求。业内专家表示,此举将有效规范良莠不齐的母婴护理市场,为这一朝阳产业设定标尺、促其健康发展。《指南》要求机构应设立护理、康复、营养、餐饮、消毒、保洁、市场推广等部门;从事护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育婴师证和家政服务师证,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及考核;康复、营养、餐饮等部门也应配备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康复师、营养师、厨师;机构内直接服务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指南》还明确规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运营应取得相应的工商、食监、消防等许可,选址应远离污染区和危险区,且距离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或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应不超过15分钟车程。此外,《指南》中规定该类机构最低床位数12张,同时配备食堂、洗衣房、功能活动室以及消防、排污设施。《指南》建议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贯彻“24小时母婴同室”观念,建议母婴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鼓励按需哺乳。同时《指南》还鼓励机构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做好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产妇分娩时的出院小结,产前记录、用药史、传染病史以及孕期胎儿监护情况等。《指南》明确了机构对于各类不同物品的消毒方式,如湿热消毒、消毒剂消毒等,对于机构的地面和物体表面、日常生活用具、衣物等的清洁和消毒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室内空气的定期开窗通风也有明确要求。对新生儿的照顾,《指南》着重对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的方法进行了规范,如手卫生的“六步洗手法”,强调针对婴儿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如配奶室消毒隔离规范、婴儿沐浴消毒隔离规范等。在餐食方面,《指南》明确规定机构必须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才能为母婴提供月子餐、奶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