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执教者:花都区狮岭镇前进小学冯利群设计理念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最基层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形式。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组织模式,没有凝固化的操作程序;它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齐头并进,学习者从自己积累经验,和学习主题的互动,以及与他人(包括老师或引领者)的互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的活的教与学的形式。这一教学模式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系统思考的引领下,通过团队学习,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确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并能创造未来的学习型的人。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教学准备:1.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12.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圆明园》电影片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师深情地:同学们,当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上空徐徐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奥运会圆满结束,六号,神州七号载宇宙飞船顺利返航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近代史上历尽沧桑的百年噩梦,不会忘记烙在中国人脸上的屈辱史。同学们,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史,你们知道多少呢?(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先回到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吧!2.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5.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2)它是怎样毁灭的/(3)是谁?(4)为什们要毁灭它?过渡:我们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一起寻求答案。【设计意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贵于思,思贵于疑。我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置教学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活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问题是知识的源泉,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