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下)2013年06月06日09:39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作者:武靖州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17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口的迅速扩张是粗放式而非集约型的。虽然出口总值连年大幅增长,出口商品数量跨越式提升,但出口商品结构和盈利能力却很不合理。我国的出口商品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低廉,中国制造成了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而出口商品的低价格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压低其他生产要素成本获得的。这种低成本、低附加值为特征的扩张方式难以持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频繁的贸易摩擦。数据表明,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和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缩小,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再持续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这就印证了粗放式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形式,占整个出口贸易的近一半。加工贸易主要采取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的形式,东道国的生产企业从中只收取加工费,所获收益很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较也在逐年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并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三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了很大份额。出口商品结构的低端化,与资源性产品的低价格有直接的关系,低要素价格导致的低产品成本,阻碍着商品结构的优化。在依靠低成本就能获利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动力进行技术革新与产品优化。出口的粗放式增长也会减弱国内福利效应。一般来说,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与要素收益成反比,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越高,本国要素收益就越低,国民利益流失就越严重。在要素价格扭曲基础上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是真实的优势,它导致的贸易结构性扭曲和过度出口,都会使本国福利外流。在我国一直以来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出口却依靠低成本优势连续多年迅猛增长,外汇储备激增。这种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以压低生产要素价格为代价,对其他国家进行出口贸易补贴。花旗银行的保守估计显示,我国制造业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中节约了约3.8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通过出口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利益补贴。(五)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助长了资源的高消耗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通过行政或计划手段压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就会助长这类产品的消费。正是在低价格的诱导之下,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6.13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21.3%,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消费规模与经济规模是不相称的,如美国以占世界10.5%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世界21.7的生产总值;日本则以3.9%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世界8.4%的生产总值(见图5)。同理,低地价也使得经济增长中的土地消耗过多。由于工业用地价格被人为压低,甚至存在工业用地转让中的零地价、负地价现象,助长了经济主体多占地、占好地的倾向,甚至一些企业缺乏优质的投资项目也要跑马圈地,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三、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助推经济结构调整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劳动力价格扭曲的状况大大缓解;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企业债券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外币大额存贷款利率均已实现市场化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也只是时间问题。与此相比,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仍然滞后,应着力推进。(一)树立资源性产品广义成本的理念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的直接表现是成本构成的缺失,而成本构成缺失则基于两种观念:一是资源无价值,这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片面理解。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自然资源不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