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代文阅读的五种黄金意识一、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作用、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为限制作用,二为补充作用。1、限制作用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例: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第一段“荒野无灯”的语境是“这种感触”,其上文是“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三段“荒野无灯”的语境是“无靠无助的感觉”,其上文是“内心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有这种孤绝感”。结合不同语境可以得出答案:一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实写)。一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由实到虚)。限制作用其次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例: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5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第一句概括第一段内容,“概念、情结、诗情”指面对自由的长江之水终被锁住时,人们生出的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第二句的语境在第三段,“撕心裂肺感天动地”指“不忍舍弃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而相拥而泣,磕头祭拜的情景”。结合不同语境,可概括句意: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2、补充作用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一是表达语境临时赋予的意义或言外之意。例: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指出‘落叶’的含义。”“落叶”在本文中既有本义,也有临时赋予的意义,其语境在3-5段、10-12段,如“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结合语境,不难得出:“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一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二、条分缕析,化粗为细的分解(分析、阐释)意识分析者,分解也。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不妨将它当作一个文言语句翻译题,需要翻译(分解)的往往是那么一两个重要词语,这些词语分解到位,整个句子便豁然贯通。例:20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4题:“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重要词语:“它”、“清晨的曙光”、“明丽的雪线”、“刺痛”。翻译:它→白发,清晨的曙光→天刚亮梳头,明丽的雪线→白发像白雪那样清晰,刺痛→引起我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深深思考。经过分解,得出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衰老,惊叹时光的飞逝。2、文中重要观点(结论)分解成支撑它的几个角度(方面、层)例:2007年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6题:“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①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②从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③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三、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化具象为抽象的整合意识整合,整理合并。该调整的调整,该合并同类项的合并,该提炼的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具象看抽象。例: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第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原文“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充满生机。原文“这四颗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玲珑娇艳”色彩宜人。原文“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那在海棠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快乐、活泼、力量、生命”充满生机。2008年湖北卷《雾》第17题:“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