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教”促“乐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十分突出。如何变“苦学”为“乐学”,使他们学得愉快,学有收获,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减负”的目的是为“增效”。因此教师必须以优化教学过程为切入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一.营造和谐氛围,减轻心理负担。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就会爱物及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愈融洽,教学效果愈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就意味着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呢?1、尊爱学生。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爱”字当头,就能理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课堂上难免有犯规现象,对于这些学生如果当场训斥,不但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还会打破和谐的课堂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偶像。学生视你为良师,自然热爱你的学科,学习就变成自学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潜力,从而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2、平等教学。教师的“高严”会使课堂气氛压制,学生顾虑重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别说创造思维火花不会迸发,就连书本知识也难以掌握。教师态度平等真诚,谈话亲切自然或循循善诱,那么师生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就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我在执教《登山》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跟谁去哪里登山呢?有的说跟爸爸一起去登黄山,有的说全家人一起去了浙江普陀山。有的说……接着,我趁势提示课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写列宁登山的课文——《登山》。列宁是怎样登山的呢?他们登山干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显然教师从班上学生登山事例切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十分亲切,为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创造了条件。二.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施教,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但如果不能调动的积极性,那么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心理学表明,当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而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动力。“减负”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要勤奋学习,相反,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1、以“疑”激趣。所谓设疑就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设疑是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问题设计得好坏,表现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每教一课我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趣的疑问。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定向思维的框框中跳出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们的思维的闸门一下被打开了: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狼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扑了个空,掉进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像,使学生进入了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2、以“玩”激趣。紧张明快的教学节奏,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但是整堂课紧张,又会使学生因疲倦而失去信心。根据学生对变化的事物或过程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他们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玩”的节目,触动他们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乐而忘倦。(1)画一画。阅读课如能结合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画上几笔无疑是给学生服了“兴奋剂”。如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学习《鲸》一课时,我让学生按课文描述,用简笔画把鲸睡觉的样子画出来。(2)演一演。社会课、健康教育等课十分枯燥,我就让孩子们假扮医生开办“小小诊所”,分排看地图,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