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学习内容1.检查《陋室铭》背诵情况。2.学习《爱莲说》。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释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莲”就是莲花即荷花。“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流利的诵读这篇短文准备活动:读准和辨析以下字音字形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噫(yī)逸(yì)淤(yū)淤泥游(yóu)游动濯(zhuó)濯清涟戳(chuō)戳穿鲜陶后鲜(xiǎn)有闻芳草鲜(xiān)美流利的诵读《爱莲说》2)集体朗读。3)独自朗读。4)尝试背诵课文或者语段。5)再读课文1)听录音并轻声跟读掌握下列句子中红体字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亭亭净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宜乎众矣:蕃,多。: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蔓延;枝,生枝节。:植,立。: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少。:宜,应当。结合课文脚注通译全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赏析课文参考: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卖弄和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有主见、正直、豁达大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好资质)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赏析课文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赏析课文思考三:作者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为什么?明确: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借花喻人,托物言志。思考一: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思考二:这些句子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赏析课文思考三:作者赋予莲花高贵的品格目的是为什么?思考四:既然“爱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参考: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态度(莲花:洁身自爱;菊:逃避现实;牡丹:追逐名利),更能表现作者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尚品德,并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污浊社会风气的鄙弃,这也正是文章的主题。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莲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朗读课文前面三句和后面一段,思考:作者在这些语句中采用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托物花,可爱者甚蕃(一般映衬)陶渊明爱菊隐逸(鲜)富贵(众)(反衬)(正衬)予爱莲君子(无)言志以花喻人李唐爱牡丹课堂延伸:思考: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同。参考:共同点,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主题;不同点,所托之物不同,所言之志不同。课堂练习:1.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参考:含蓄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2.试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参考: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不良社会风气同流合污,正直大度,不慕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课后作业:1.熟背两篇短文2.预习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