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表格执教教师:______________年月日年级学科六年级语文教材版本语文S版主备课教师教学单元第六单元课题26将相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历史背景,板书课题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2)“和”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二次备课记录: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4.全班共同学习(1)“颇”读pō,不读pó;(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4)胆怯:胆小。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5.摘抄三个词语,并造句。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带着问题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