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伶官传序欧阳修唐朝后就是五代,梁、唐、晋、汉、周。伶官,就是后唐的李存勖任命的伶人出身的官员。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当了官,因此引起了一场祸乱.他自己也身死国灭。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就是这个五代的历史。它记载了梁唐晋汉周这五代的史实,其中写了《伶官传》,专门记载了后唐的伶人们怎么做官,怎么祸国的情况,而且给《伶官传》写了个序。这个序表达了欧阳修对这段史实的一些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的一些见解。课文朗读《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笔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分析第一段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论点)?用原文回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比较他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分析第一段2、作者得出此论点的依据(论据)是什么?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凯旋纳分析第一段3、欧阳修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历史再现:年代岁数事件23岁27岁38岁41岁受三矢继父遗命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得天下------年失天下------年153------盛------衰第三段中的哪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分析第一段3、欧阳修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论证“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回答下面的问题:答: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5)问题: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经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请从第四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句话是否已经过时了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我们做事要居安思危、小心谨慎,并且要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要发愤图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内容总结《伶官传序》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分说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启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6)思考: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来评析国家兴衰之理呢?时代背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官员数量很多,而且待遇相当丰厚,而军队数量增加,但素质低下,战斗力减退,而且每年还要送给辽、西夏很多的岁币,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内忧外患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就想给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发出警钟,但又不能直接说,只能借古讽今,这样显得义正词婉。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参考示例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②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联系个人实际: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现代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历史朝代顺口溜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