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主备人:宫淑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读课文中的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驾、蜒、族、创”等字。3.联系上下文、观察图片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等词语意思。4.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教学难点:初读诗歌,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层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长城和运河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读题。2.全名叫“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你们都了解长城和运河些什么呢?3.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感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朗读中遇到重点词语,试着观察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3)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2.自由读,教师巡视。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出示生词:驾驶谱写杭州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绸带民族嘉峪关创造奇迹奇异的景象多种方式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蜿、蜒、朽、绸、嘉、峪。(2)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指导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接连不断。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奇异:奇特,特别。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不朽:永不磨灭。(3)指名逐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句子: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2.指名回答。分别写了两大奇迹——长城和运河。3.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初读、交流环节,让学生达到收获共享,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四、指导方法,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哪些字难写,该注意些什么呢?2.指名试说,师相机点拨并范写。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驾、蜒、族、创。驾:“加”下面放个“马”,不要写成“木”。蜒:右边的“延”不要写成“廷”。族: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创:注意左半部分的写法。3.学生结合注意点,认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4.展示优秀作业,师生点评,提出要求。五、布置作业完成《习字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文中两处比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长城的壮丽和运河的秀美,并学习运用作者巧用比喻突出长城和运河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3.结合搜集来的资料,围绕“奇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教学难点:结合搜集来的资料,围绕“奇异”,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奇异的景象。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学习第一部分——领略长城的壮丽1.观察欣赏文中长城的插图,谈谈你的感受。2.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画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1)引导学生从“像巨龙穿行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体会长城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奇风姿(结合插图理解什么叫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曲折?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从“东起……西到……”的诗句体会长城绵延万里的特点。(2)出示地图,显示长城由东到西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3.师生交流有关长城的建造、作用、规模、地位等方面的资料,使长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并使学生深刻认识,长城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4.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5.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