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及佛教与民族的关系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除了耿世民、方立天、叶小文、释永东、杨曾文、班班多杰、陈庆英、李向平等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和重点发言外,还设有两个分会场讨论当代佛教和佛教与民族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认为,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历史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全球进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一种适应当前时代要求的文化价值观。佛教的缘起论是佛教世界观的理论基石,也是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派别的思想标志。佛教缘起论适应世界相互依存时代的要求,为世界相互依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根据和理论支撑,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加凸显了它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为佛教带来了阐扬缘起论学说的历史性契机,也是佛教思想文化精华释放异彩的时机。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先生也认为,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虽然它表现为现实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层面的运动,但是它背后所遭遇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生活价值、思想方式等层面的碰撞、冲突、互动和对话。已经成功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更多的讨论也是对全球化下佛教文化的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契理契机地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阐发佛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当然就是围绕着以缘起为基础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以和平理念,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台湾佛光大学释永东教授结合台湾社区大学的起源与发展、佛光山社区大学的特点及其作用等,介绍了台湾地区基于佛教理念开展社区教育,让不少台湾成年人重新找回学习的意义,甚至进而转变成一种追寻正确价值观的探索历程。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则从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和社会性入手,着重探讨了佛教怎样从寺庙走到社会,用一种公民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信仰者以佛教信仰为纽带而组织起来的佛教运作方式。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教授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性与开放性。他认为从过去半个世纪全球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在宗教方面,得到社会大众认可,并呈稳定上升态势的教会,在教义和实践方面一般都表现得较为保守。而所有开放性的,与世俗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的教会,则大多处于衰退的态势。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展,这一“信仰的法则”也正在中国佛教的实践中得到验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杨曾文研究员则提出了加强对邻国佛教研究的建议,特别提出要加强对日本、韩国、蒙古国、越南、俄罗斯等国佛教的研究,吸收邻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探索经验。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从佛教模式的转换这一角度来探讨佛教的整体发展,他认为,如何以佛法为根本、借用佛教模式转换的理论确立新思想,开创佛法在当今社会的弘法新模式,这是人间佛教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澳门大学贾晋华教授通过对古典禅教育的分析,探讨了人间佛教与古典禅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禅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生活意味,这在很多方面和入世的现代人间佛教密切关联。香港浸会大学吴有能教授从佛教的缘起论与全球化基础的互联性两者理论的同构性出发,分析了人间佛教介入全球化的姿态及契机,说明了人间佛教,特别是星云大师面对全球化议题的智慧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提出了健康佛教的理念。他认为贪欲最小化就是智慧,爱心最大化就是慈悲。这在当代社会中是佛教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可行的入手之处。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从印顺法师“中国人”和“现代人”的双重身份入手,分析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特征。他认为,人间佛教思想强烈的入世特征与儒家的社会关怀具有一定的思维关联,而人本思想与人间净土则体现着一定的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通过分析印顺法师1947年出版的《中国佛教史略》,发现这本书同日后印顺法师的名著《中国禅宗史》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他认为应该从印顺法师对佛教、对中国佛教的整体理解和高下判摄,重新解读《中国禅宗史》,这将会加深理解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佛光大学释妙日教授认为,禅宗各祖师的修行方法,虽有差异,但皆是强调自心本是清净,都是顿悟思想。现代人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