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目录李斯生平•厕鼠与仓鼠•师荀子•吕不韦门下客•焚书之议•牵犬东门,岂可得乎?•秦泰山刻石《谏逐客书》分析重点回顾课后任务李斯生平•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被腰斩。•《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为上,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腰斩。李斯故里李斯墓一、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感叹到: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二、师荀子于是,李斯就去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事都已衰弱,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便向西来到秦国,三、吕不韦门下客便向西来到秦国,先在丞相吕不韦手下作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了秦王的侍卫。从长史到客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焚书之议齐人淳于越议论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焚书之议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牵犬东门,岂可得乎?二世二年(B.C208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谏逐客书背景介绍:李斯因何谏逐客?•郑国渠事件•吕不韦之死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课文分析•一、谏书观点:逐客为过•二、史实论证:客卿有功•三、类比论证:重物轻人•四、理论概括:逐客利害•五、总结分析:逐客亡国重点回顾【评价】长处:①规范文字;(小篆之祖)②一手好文。(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短处:①陷害同学;②焚书坑儒;③苛刻天下;④扰乱朝纲。郑国渠事件秦王政元年(B.C246),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至B.C237年完工。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自学与讨论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大致了解文章结构领会本文的说理方法解题““谏谏…………书书””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重点字词缪mù蹇jiǎn施yì穰rǎng鄢yān郢yǐng皋gāo鼍tuó赍jī瓮wèng髀bì駃騠juétí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