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尔波特Allpor: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表现在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的特点:整体性(部分),稳定性(可变),独特性(共性),社会性(生物性)2.心理学的界定:五类---罗列式(普林斯);整合式(华伦,麦考迪);层次性(詹姆斯);适应性(肯朴夫);区别性(苏恩,惠勒)。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属于理论学科。1924年奥尔波特开设《人格:它的心理与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人格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专题化,小型化,认知研究,跨文化研究与生物基础研究。研究原则:a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b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c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相结合;d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e伦理性原则。研究途径:a临床研究---个案法(以个体为对象,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途径广泛收集材料,对其人格进行定性描述。源于精神病学研究,被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继承和发展,可做深层次研究。广泛性不足,难定因果关系),b相关研究(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考察变量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源于高尔顿,易操作,省时间,人为性低,可以研究无法操作的变量,确定因果),c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变量,作出因果性结论,源于冯特,艾宾浩斯,可操作,可验证,可重复,但认为性高,一些变量难操纵)3.人格发展的条件:①单因素论(单独决定论):20世纪初,心理学家采取了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关注“由谁起决定作用”,分为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高尔顿的家谱分析法;环境决定论,遗传只是给予某种可能性;②二因素论(共同决定论):A德—施太伦“相加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即遗传+环境);B德---斯滕“辐合论”(内部技能和外部条件在心理发展中同样有力);C美---格塞尔“成熟论”(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是能力和技能显露的时间表,是自然实现的,学习仅仅对成熟起促进作用,不能改变成熟的次序,双生子爬梯实验);D美---吴伟士“相乘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即遗传×环境);③相互作用论(如何起作用):在心理发展中,遗传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瑞士---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4.行为遗传学(心理遗传学):通过比较生物—遗传相似性程度不同的个体在行为相似性上的程度来研究遗传对行为的贡献。研究取向---遗传中心研究,特质中心研究。常用研究方法—a家谱法(通过对某一家族成员的调查,将所得的有关某种特质或生理特性发生情况的资料,按一定格式,绘制成系谱图,再对它进行比较,以确定所研究的特质或生理特性在该家族中是否有遗传伊苏和可能遗传方式),b双生子法(通过比较同卵或异卵双生子某一人格特质或生理特性发生的一致性,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这些特性发展中的作用),c群体调查分析法,d细胞遗传学方法。5.古典精神分析理论:S.弗洛伊德,主要特点—a产生于精神病治疗的实践,而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b以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人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c注重探讨无意识,情欲,动机等深层次人格问题,而不是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显意识心理问题;d主要运用临床观察法,而不是采取实验室实验的方法。6.按照拉伯波特的总结,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包括a心理结构理论(分区观点)--以无意识为基础,早期理论,人类的心理分为无意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