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自治区“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计划XX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XX省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的新形势下,XX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下大力气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建设,带动特色农牧业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促进农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XX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农牧业持续增长的难度,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一是产业体系的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尚未改变。二是优势产业布局局限,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三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滞后,品牌较少且知名程度较低,市场拓展有待大力加强。四是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向高利润、回报快的行业转移,破坏了产业体系的格局。五是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销售市场开发能力差。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配套设施落后。农牧业产业化是农牧民增收的直接导因和动力。抓住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即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通过农村劳动力及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以建立全产业链系统为保障,以促进农牧业增收为根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项目扶持、科技支持的原则,以农牧民种、养殖为基础,以企业建设为龙头,专业合作化为纽带,从而形成优势农牧业产业集群,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长期优势产业的有效发展态势。一、夯实基础建设,整合资源优势要转变观念,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牧民,在家庭经营原有模式逐渐走向衰落的状态下,积极推动农牧业的产业化与农地、草场的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要通过“农牧区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发第1页共5页展稳定的基础产业链,提高农牧业产前、产后、甚至产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如集中、规范的种植养殖;通过基地形式,统一技术制度运用,统一产品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完成集中收购;通过龙头企业统一加工、储藏,采取代理或统一开发市场的营销手段,既能保证产业化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又能实现批量销售。还可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于农牧户。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基地建设、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各种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实现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共赢”。不仅要加大乳业、粮油业、羊绒业等主导产业的扩张规模,同时还应该壮大牛羊肉的产业链搭建。二、提升产业格局,打造产业集群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在农牧业投入上,实行“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农牧业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牧业农村牧区的投入、持续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因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模发展原则、企业与基地匹配原则、产业集群原则和品牌战略原则,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策略。围绕乳业、肉业生产,继续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包括羊乳产业的基地建设),在现有规模养殖基础上,继续扩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使养殖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围绕水果、蔬菜种植,可以打造葡萄产业区、蔬菜生产加工区;围绕粮油加工,可以打造小麦、马铃薯、莜麦、葵花等生产加工区;围绕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种养生产加工基地等,从而形成产业加工集群。三、加强品质控制,深挖精细加工科技创新是农牧业资源增值的关键保障。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不仅要在种养植技术方面、品种方面、食品加工机器设备引进或创新方面下功夫,还要在包装工艺方面、销售渠道、销售模式、企业整体运营、产业体系完善方面下功夫。依托本土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农畜产品第2页共5页深加工产业链,才能保持产业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XX省目前具备乳、肉、绒、粮油、薯菜、饲草料等多项主导型农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