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前提示: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孝文帝亲政时已经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孝文帝做出改革的选择。北魏最早在中国的北方推行了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智者的选择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北魏。北魏经过两代君王的苦心经营,迅速崛起,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最终于439年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因改汉姓为元,故亦称元宏。拓跋宏5岁即位,由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冯氏死,孝文帝亲政,此时的北魏已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北魏的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化,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驱使他们冲锋陷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深受兵役之苦的人民不满北魏政权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面对各种危机,北魏统治者需要做出抉择。冯太后临朝时,曾实行均田制,孝文帝亲政后继承其改革事业,进一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习俗各方面推出新的政策。均田制拓跋部在长期的征战和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北魏统治者曾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推行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这种土地因农户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应还给北魏政权,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同时,法令还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规定。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这就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均田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中原战争逐渐减少,北魏百官转而已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决心整顿吏治,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而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北魏自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定都平城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鲜卑贵族集中地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同时,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比起环境闭塞的平城来说,推行改革政策的阻力要小得多。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领30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大举南下。一路上阴雨绵绵,军队前行艰难,四十多天后才到达洛阳。经过长途艰难跋涉的将士们已经困乏不堪,不愿继续南进。孝文帝佯称将继续南征,群臣们纷纷跪在马前劝阻。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