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各位代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经历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25**.3亿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低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同口径增长18.9%,比计划目标高4.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比计划目标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比计划目标高8.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5.9%的控制目标。(一)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千方百计抢救群众,抢救被埋人员83988人,收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妥善安置因灾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60人和受伤致残人员5899人,3个月内完成了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9月1日前灾区中小学生全部复课。加强卫生防疫,及时对建筑物废墟等进行环境消毒,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抢修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损毁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严防次生灾害,成功排除唐家山等堰塞湖、震损水库、堤防险情,第1页共16页排查129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及时采取防患措施。强化物资和资金保障,抓好救灾物资的筹集、接收和调配,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抗震救灾资金985.5亿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3个行业规划,及时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实施办法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开工城乡住房116.6万户、建成57.5万户;启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学校211所、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协调对接机制,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协调服务工作,已确定援建项目19**个、资金431.1亿元,到位资金134.5亿元,开工项目736个、完工项目179个。抓好港、澳援建工作,组织实施省内对口支援。(二)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三次产业实现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比计划目标低1.5个百分点。稳定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增长3.2%。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油菜籽产量37.9亿斤,增长10%。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生猪出栏9020万头,肉类产量181.1亿斤、增长4.3%,水产品总产量26.1亿斤、增长7.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2%。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00多家、增长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万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3%左右。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122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比计划目标高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80亿元,增长12%。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大企业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深入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492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9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2页共16页达6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8.3%,比计划目标低1.7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比计划目标高6.6个百分点。旅游业因灾受到较大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下降10.3%。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