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8毛主席在花山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媒体及教具准备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资源包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3.检查朗读情况。(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师生共同归纳出:(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2)全班交流:(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3)指导朗读: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三)体会文章写法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