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购物》教学设计课时(二)(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图略:书每本5元,钢笔每支4元,橡皮每块2元,彩笔每盒7元,尺子每把3元。)(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书、橡皮、彩笔、钢笔、格尺。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出示问题:买3本书和1枝笔,该付多少钱?(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1:3×5=15(元),15+4=19(元);生2:3×5=15(元),4+15=19(元);生3:3×5+4=19(元);生4:4+3×5=19(元);生5:5+5+5+4=19(元);……)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师:记在哪里更好?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3×5+4=15+4=19(元)师:这就是脱式计算。(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