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一中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全卷五个大题,共18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同学们,这是你们进入初一的第一次学习质量检测,同学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前应对题目进行充分,答题时写字,不能连笔。(1分)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10分)分qí烂màn寒zhànmù浴wǎn转抖sǒu水zǎo芦wěi肥shuò蟋shuài憔悴匿笑酝酿黄晕应和贮蓄刹那锥形栖息枯涸3、古诗文默写。(每小题1分,共10分)(1)日月之行,;(2),若出其里。(3)海日生残夜,。(4)乱花渐欲迷人眼,。(5)老骥伏枥,。(6)烈士暮年,。(7)绿树村边合,。(8)曲径通幽处,。(9)我寄愁心与明月,。(10)何当共剪西窗烛,。4、同学们进入我们兴福中学已经两个月了,你们已经熟悉了学校的一草一木,适应了这里的快乐而充实的生活。请你运用在课文《春》中学到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描绘一下我们在学校中看到的景物、快乐的初中生活。(3分)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文后的问题。(11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3分)期日中已去引之友人惭尊君在不入门不顾6、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标注两处)(2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7、翻译下列句子。(2分)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和“”两点对答反驳。(用原文回答)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4分)三、阅读《论语》选文的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②,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④”(《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⑤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⑥逝者如斯夫,。”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⑦。”(《子罕》)子夏曰:“⑧,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9、《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分)10、填写原文中标序号的空白处。(共4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5分)不亦说乎不愠三省不信传不习吾十有五不思则罔好之者饭疏食饮水12、从选文中摘录出谈学习态度一句话,谈学习方法的一句话,谈个人修养的一话。(3分)四、阅读《剥豆》,回答文后的问题。(12分)剥豆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