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绿色蝈蝈人教实验版【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篝火(gōu)倾听(qīng)蝉(chán)梧桐(wútóng)狩猎(shòu)喧嚣(xiāo)窃窃私语(qiè)喑哑(yīn)窸窣作响(xīsū)暂时(zàn)静谧(mì)气氛(fēn)更胜一筹(chóu)篡夺(cuàn)嫩绿(nèn)螽斯(zhōng)莴苣(wōjù)啄着(zhuó)惊慌失措(cuò)逃窜(cuàn)劫掠(lǖè)庞然大物(páng)大鄂(è)俘虏(lǔ)嗉囊(sù)喙(huì)吮取(shǔn)盔甲(kuī)姊妹(zǐ)贪婪(lán)撇开(piē)和睦(mù)妒忌(dù)低劣(liè)(2)多音字(3)形似字区别(4)解词扰乱——搅扰,使混乱或不安。贪婪——贪得无厌。(多含贬义)哀鸣——悲哀地呼叫。狩猎——打猎。狩,特指冬天打猎。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沉寂——十分寂静。静谧——安静。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劫掠——抢劫掠夺。窸窣作响——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重点难点讲解】(1)本文的思路本文开头并没有写蝈蝈,而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说明对他热爱的事业是多么地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第3段开始用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蝈蝈。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第4段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2)本文在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有何种好处?例如:“窃窃私语”、“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加了可读性。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即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按字面上解释就是:科学、小品。科学,就是知识性;小品,就是文艺性。知识性是知识比较丰富,引用资料比较广泛,引证数据比较准确,能给人的思想以启迪。文艺性是运用文艺的手法,如诗歌、传说谜语、对联等,文笔要轻松活泼,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如《绿色蝈蝈》,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先生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有人认为《昆虫记》“比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课文背景知识】作家作品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的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我”在别人都欢度国庆的日子里仍没有忘记观察昆虫。第二部分(第2段),由蝉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三部分(第3段),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第四部分(4~11段),写蝈蝈的食物习性。(2)中心意思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3)写作特点①文艺笔调②生动传神的语言③拟人手法的运用④通过比较来写蝈蝈【课文写作特色】1.用文艺笔调来写蝈蝈。2.生动传神的语言。3.拟人手法的运用。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课本习题提示】一、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