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测试(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A)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三民主义解析:材料指出“种族主义”,意即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A项正确。2.“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B)A.民族主义理论B.民权主义理论C.民生主义理论D.民本主义理论解析:材料“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可见是强调建立民国,创立共和,属于民权主义理论,故选B项;A项是强调反对清政府,属于民族革命;C项属于社会革命;D项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概念。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D)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D.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为了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故D项正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此时主要是进行反封建专制斗争,没有提出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故C项错误。4.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是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孙中山(C)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孙中山没有认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排除B;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材料要求“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排除D。由材料“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见当时孙中山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故选C。5.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D)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制定劳工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者有其田”和“制定劳工法”均属于民生主义,并不是属于民族主义的含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才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6.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B)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正确;A在清末体现不出;C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A.新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C.新民主主义D.邓小平理论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8.毛泽东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