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部分(课标34首)[此部分可结合第四部分专题二古诗词曲鉴赏(P200~P205)集中复习]七年级(上)(一)观沧海(近8年未考)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虚景描写。借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河南名师预测1.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2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次北固山下(近8年未考)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对偶修辞,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句。“生”“入”二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河南名师预测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妙在何处。(2分)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三)钱塘湖春行(近8年未考)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早莺,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技巧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主旨: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