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的性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导学策略活动一:欣赏火烈的舞蹈美。1.自由朗读5—8自然段,思考:①6、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②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谈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小组交流。3.班级展示。活动二: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鼓响前的静,看到了那群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的后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好一个安塞腰鼓”就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赞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从四个方面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谁来说说——(板:火烈的舞蹈、激越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变幻的舞姿)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火烈的舞蹈,进入活动一。二、活动一:欣赏火烈的舞蹈美1.指读活动要求。2.学生自学交流。3.小组展示。朗读5—8自然段6、7自然段主要使用了排比、打比方的手法,将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特别感人。读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件呈现“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诗一般的语言,再现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课件呈现“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燥热”、“飞溅”、“亢奋”与前面“冰冷”、“恬静”、“困倦”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1.小组从激越的鼓声美、击鼓的后生美、变幻的舞姿美这三个画面中选择一个仔细品读: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活动三:体会鼓止的寂静美。1.听了18—20自然段的诵读,思考:①这一部分极力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全班交流。【检测反馈】1.思考:为什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2.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段对安塞腰鼓的火烈的舞蹈场面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动感美,安塞腰鼓的美还表现在哪里,一起进入活动二。三、活动二:指读活动要求。按要求自学、交流。小组展示汇报。(一)聆听激越的鼓声美读句谈感受。课件呈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抓住六个“隆隆”感受安塞腰鼓及文章语言文字的音韵和谐,旋律优美。发挥想象:成了牛皮鼓面了,我听到了。感受一种磅礴的气势(板:气势美)。(二)感受击鼓的后生美课件呈现语段,读句谈感受。抓住“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震撼”、“烧灼”、“威逼”,感受动感十足的语言把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不仅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更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适时插入黄土高原及高原人精神的简介,感受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人之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板:阳刚美)(三)欣赏变幻的舞姿美变换句式朗读,谈谈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诵。(课件呈现)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是伟大、雄浑、激昂、粗犷的,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板:节奏美)(四)师诵读第17自然段(配视频)。四、活动三:体会鼓止的寂静美师诵读。听了18—20自然段的朗读,思考:这一部分极力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课件呈现)极力突出了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更突出腰鼓舞的壮阔和火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一声渺远的鸡啼”,表明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五、检测反馈来自古老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澎湃着一股原始的力量,把人带入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呢?进入检测反馈。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它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六、总结拓展《安塞腰鼓》是一篇生命与力量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