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天津一中张征【核心素养】通过探究同种物质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体会运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办法,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办法。【设计思路】1、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发展,重视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入,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经历某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办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重视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主动、主动地学习,从参加中发现问题,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重视科学办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目的】(1)懂得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懂得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3)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朴的物理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理解使用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密度的物理思想。2、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法】实验法、解说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具】体积相似的铜块、铁块、铝块、木块;体积不相似的铜块、铝块和木块若干;天平(带砝码);刻度尺;预调果汁及利酒杯;计算机及其它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科学探究教学活动媒体选择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完毕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状况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优教平台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单薄点,针对性听课引入新课观看教学视频播放教学视频(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课堂引入:滚石”)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爱好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主动思考,集体同时回答提问。1、不同物质,体积相似时质量相似吗?2、同种物质,体积相似时质量相似吗?3、同种物质,体积不同时质量会相似吗?观察实验学生能够不通过天平,只用手“掂量”实验盒中的物块回答下列问题,从而增加了感性认识。新课内探究同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先请学生按照生活经验猜想质量学习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容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与体积的关系。问题。猜想与假设得到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定性猜想。展示课前一组教师实测数据,请学生做进一步定量猜想。课件学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猜想与假设。通过对数据中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或观察体积是原来的几倍,质量就变成原来的几倍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数学关系,进行定量猜想。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领略实验目的,明确要使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实验让学生理解设计实验的核心点是测量物块的质量。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注意数据统计的有序和精确。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纠正操作错误,解决出现的问题。实验让学生充足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分析与论证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指导学生在数据关系不易直接观察届时,能够借助图像:建系、描点、连线解决数据,并发现物理量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归纳和观察图像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引导学生如何在坐标系中恰当选择分度值并运用图像得到质量与体积的正比例函数关系。课件通过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解决数据的新办法,让学生通过图像进一步深刻感受数据之间的关比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系。培养学生数据解决的能力。新课内容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否相似提出问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否相似呢?承接上一实验,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课件学习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盒中的物块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学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前一次实验,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要使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铜块或木块的质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