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可修改编辑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简报护理部主办(2018年6月)第2期总第26期护理人文关怀,我们用行动践行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相信很多人在听到这段誓词时依然会心潮澎湃,满怀着对护士这份职业的憧憬,把所有的热情和坚定都承诺给了带有南丁格尔光环的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是被上天派来解除人类疾苦的天使,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才发现,在疾病面前,医护人员只是与死神在赛跑,病患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命周期的延续,他们更在意的是有限的生命带给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世俗的观念一直把“救死扶伤”用作医护人员的标签,同时医疗行业也常以此标榜自己,随着疾病的复杂多样,人们对医疗技术的较高期望,医学行业者越来越觉得肩上担子沉重,而人们对医疗的失望值也随之上升,究其结果就是“救死扶伤”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了更高的升华。所以,我们不必在意自己挽救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而是要计较你给了病人多大的帮助,就像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我院今年开展的护理人文关怀活动旨在提升患者在院就医感受,更好的诠释优质护理服务内涵,通过大家对护理人文关怀相关书籍和电影的学习,从精品可修改编辑大家的读(观)后感明显可以感受到大家在临床工作中的改变,现从二季度上交的108篇感想中择优展示几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也希望人文关怀行动能扎根到每一个人心中,让病患满意,让自己欣慰。(护理部崔颖娜供稿)心灵重生——观《再生之旅》、《心灵点滴》影片有感一次感动,一次震撼,一次洗礼,一次灵魂的重生。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然而心理的照护却常常被医疗工作者所忽视。影片《再生之旅》的主人公杰克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可在他眼里医生所需要做的只是治疗疾病,至于病人的感受他从来没有想过太多。直到有一天,他成为了一名癌症患者,像其他患者一样,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自信的医学大腕一下子成了普通的病患,心理的落差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他感受到了一个病人所需要的心灵上的关怀与陪伴和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勇气和决心却常常被医生忽略,甚至常常无法给予。经历癌症折磨后重生的他焕然一新,他让他的学生们穿上病员服扮演病人的角色,因为他觉得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改变麻木不仁的姿态,才会处处为病人着想,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影片《心灵点滴》的主人公帕奇,当他患抑郁症在精神病院治疗时,一次帮助病友的过程中他得到了乐趣,但是他最后不顾治疗及后果坚持办理出院的根源在于在他阐述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时,医生都没正眼瞧过他,而是低头做自己该干的事,喝自己的咖啡。病人需要医生治愈疾病,但有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的倾听者。当主人公走进医学院的儿科病房时,看着可爱的孩子们被病痛折磨的样子,他眼睛湿润了,但很快他就利用胶质的红色球囊扮精品可修改编辑成小丑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不管是儿科病房还是老人病房或是脾气暴躁的危重症患者病房都有他风趣、幽默的身影。从排斥到喜欢,帕奇不停的创新,给凄凉的病房带来了久违的欢笑,他认为快乐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他坚信医病先医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死亡更让人绝望的等待与冷漠,只有心灵健康,躯体上的疾病才能快速治愈。然而他的理论观点不被医学院院长认同,甚至要让他退学,但是他仍坚持关怀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和传统势力周璇到底,最终通过辩诉成功拿到医科学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戏在后头”诙谐、幽默地告诉大家他会继续努力向前的决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两部电影,一个主题;两个人物,一个思想,那就是要让病人得到快乐,及时的医治,注重患者心理健康。万事万物,万众归一,那就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一切,同样没有快乐的人就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健康的人被误诊为癌症患者,一个月后变得骨瘦如材,憔悴不安,因为他时刻觉得自己都要面对死亡;同样一个癌症患者被误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