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伪满十余年的短暂统治作为国耻很少被提及,也经常被回避。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中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伪满统治期间长达十余年的“国都建设”却改变了长春的命运。伪政权的大兴土木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余万的小城一跃成为人口众多、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大城市。其现代化程度曾一度超越了日本首都东京。这是我们必须正视也不能回避的史实。我们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首那段充满耻辱的岁月,也当在铭记历史教训的同时,肯定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其规划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我们应该以负责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历史。而不能一味地因民族仇恨而丧失了理智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们着手对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对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的影响。二、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一、伪满国都“新京”的规划原则“新京”作为半殖民地城市,在建设之初即有明确的规划意图。由于“新京”是伪满国都,其总体规划必然要以政治中心为原则。因此,规划中反复强调要使“新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以达到所谓“对内招服民心,对外震扬国威,宣扬大东亚圣战”的目的。在伪国都建设中,规划重点在于伪皇宫及行政中心用地位置的选择。在城市景观的威严、整齐、壮观以及城市功能分区上也花费了大量笔墨。同时,规划中对于居住区安排、旧城改造、发展弹性以及战时治安、防空等方面也做了必要的考虑。整个规划立足要使“新京”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城,与当年世界上的各大都市一比高低。此外,由于以溥仪为首的伪宫廷的坚持,关东军司令部最终妥协,规划中又规定以伪皇宫正门朝南为绝对条件。从“新京”的规划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规划中充斥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伪满洲国的殖民地本质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二、《大新京都市计划》的出台1932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同年4月,伪政府设立“国都建设局”,承担“新京”城市规划制订到实施规划的全部任务。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调查会和国都建设局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11月,“国都建设局”再次制订出“城市建设规划范围”,确定新京的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公里,除近郊农村的100平方公里以外,以10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平方公里,第一期5年建设区域为20平方公里(后改为2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50万。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三.城市建设用地及功能分区规划“新京”市区的用地规划按功能要求分为两大类十种。第一类为政府机关及公共用地,包括行政及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军事用地和绿化用地。第二类为民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非建设用地及备用地。“新京”的城市功能分区也十分明确。力求避免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相互干扰。在处于下风向的伊通河右岸设置了工业区,在新京驿(今长春站)北侧安排了铁路专用地及轻工业用地。而机场、电台、通讯、兵营等军事设施用地则分布在城市四周。商业用地沿城市干道布置,使其靠近旧城区,并在居住区内选择适当地点设置小商业网点。城市的东南角为文教区,规划有大型运动场、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铁西布置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高尔夫球场和跑马场。此外,在旧城区内规划建设了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妓馆区。从规划总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京”的城市规划以满足战争需要为目的。众多军事设施均布置在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及城市四周。其次是为满足统治阶层的生活需要。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全部规划在新城区。而普通的中国居民则被一次又一次地驱赶到城市边缘的贫民窟中。文化广场(伪皇宫选址于此)四、《大新京都市计划》的规划内容1.伪皇宫规划方案伪皇宫作为伪满洲国名义上的政治中心,其选址可谓大费周章。经过一番仔细推敲,最终将伪皇宫选址定在了离建成区最近的杏花村台地(今文化广场一带),占地26公顷。1933年又再次增加8.9公顷归其使用,总占地近35公顷。这一带南北两端地势平坦,中部略凹,由南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