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阳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1、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体会文章的论证方式,学习议论中展开分析的方法;3、培养自己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1.速读课文,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2.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3.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1、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A、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B、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C、公寓楼内,大吼大叫;•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E、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2、这些社会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问题?•A—D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E—G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归纳起来,就是“雅而不高”,就是人们的修养、素质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3、这种社会问题的实质原因是什么?•A、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B、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4、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方法在哪?•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其首要条件是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必须协调一致。•5、根据作者写作思路,请列出本文的内容提纲?论“雅而不高”“高雅”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未必不跟“雅”搭界。摆出“实证”硬软两张皮表里两张皮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外表浮雅,肚里缺货缺乏学识而又自以为是增强文化底蕴重要性:“雅得太俗”与“俗中大雅”对比办法:让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6、总结归纳本文主旨。•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7、课文中反复提到“雅”“高”“俗”三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A、“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俗”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B、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8、作者从哪些层面来论证“雅而不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作者从两个层面来论证“雅而不高”,一是从硬与软“两张皮”来论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雅高分离”;二是从表与里“两张皮”来论述某些人的表面现象和内在修养的“雅高不一”。•B、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9、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A、文章中用对比的方法列举了不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如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手抓;封闭空调车上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住公寓楼与在楼内大吼大叫;出行坐车与一路车笛长啸;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等。除现实中的事例外,还把《儒林外史》中“雅得太俗”的矫揉造作之徒和推行白话文而成“俗中大雅”的胡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