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一、免疫学概述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监视3.内环境稳定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因素:异物性、分子质量、化学组成和异质性、可提呈性;生物学因素:宿主的遗传背景、引入抗原的剂量和途径、佐剂。1.免疫系统的识别、效应、自我反馈机制。2.免疫记忆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组成及区别。二、免疫细胞1、简述NK细胞的特征及其识别与杀伤机制表型:CD3-CD56+CD16+的淋巴样细胞,其中CD16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FcγRⅢ)来源及分布: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肝和脾等。生物学功能:直接杀伤、ADCC、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等)。NK细胞的多样性:基因数目的变化、等位基因多态性、差异剪切和KIR的组合表达。NK细胞的识别机制:NK表达两类受体:①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识别靶细胞表面糖基;②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识别自身MHC-Ⅰ分子。由于NK细胞没有MHC-I限制性,所以是CTL的强有力的后备军。两种受体对NK细胞杀伤作用的调节生理情况下抑制性受体与HLA-Ⅰ类分子亲和力较强,抑制信号占优势,病理情况下当靶细胞HLA-Ⅰ类分子异常,活化性受体占优势,使NK细胞活化,产生杀伤作用。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①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与补体攻膜复合物效应类似。②通过FasL和Fas途径,启动caspase,诱导细胞凋亡。③通过TNF-α和TNFR-Ⅰ途径,与FasL作用相似。NK细胞的效应功能:杀伤肿瘤细胞:NK细胞可以绕过TCR/CD3识别途径,以MHC非限制性方式迅速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NK细胞不经过胸腺即可成熟,无胸腺裸鼠和SCID鼠体内NK细胞多于一般小鼠,可以终身无肿瘤发生。NK细胞的杀瘤功能可以被细胞因子所强化,这些因子包括IFN-a、IFN-B、IFN-r和IL-2。杀伤病毒感染细胞:NK细胞抗病毒反应中IFN的产生可能是NK细胞被活化的原因之一,IFN一方面抑制胞内病毒的繁殖,另一方面活化NK细胞,以清除感染细胞,防止病毒播散。杀伤胞内寄生菌:杀伤受感染的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以活化单核细胞,增强其自身杀伤活性。杀伤真菌:NK细胞不仅可直接杀伤真菌,且产生大量TNF、IFN-r和GM-CSF是中性粒细胞的活化。2、T细胞的发育过程骨髓来源T祖细胞(Pro-T)最终在胸腺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获得:功能性TCR表达、自身MHC限制及自身免疫耐受T细胞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双阴性细胞时期(DN):CD4-CD8-;双阳性细胞时期(DP):CD4+CD8+;单阳性T细胞(SP):CD4+CD8-/CD4-CD8+。胸腺中T细胞的阳性选择:与胸腺上皮细胞的MHCⅠ/Ⅱ反应。过程:双阳性细胞在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MHCI类或Ⅱ类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与之结合的T细胞克隆被选择;不能与自身MHC分子发生有效结合的DP细胞克隆死亡。结果:排除所有非己MHC限制性T细胞克隆;保存自身MHC限制性。胸腺中T细胞的阴性选择:与胸腺树突状细胞的自身抗原肽反应。过程:能与自身抗原肽与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性结合的SP细胞,则停止发育,不能结合的SP细胞则离开胸腺继续发育为识别非己抗原的T细胞。结果:排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产生自身耐受;识别非己抗原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T细胞克隆存活。3、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TCR-CD3复合物TCR为异源二聚体的跨膜分子,其肽链有αβγδ四种,TCR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CD3分子为二聚体的跨膜分子,其肽链分γδεζη五种,胞内区均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YxxL/V,能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作用:识别抗原和介导免疫应答。(2)CD4和CD8分子CD4分子和CD8分子分别与MHCⅡ和Ⅰ类分子近膜末端非多态区结合。作用:是T细胞辅助受体,辅助TCR识别抗原,参与TCR-CD3活化信号转导。(3)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CD28:配体为CD80/CD86(B7.1/B7.2),T细胞活化的重要协同刺激受体分子。CTLA-4(CD152):配体为B7,产生抑制信号,终止T细胞活化。ICOS:配体为B7-H2,与CD28同源,在CD28之后起作用。CD40L(CD154):双向效应,表达于活化T细胞,与APC表面CD40结合;参与B细胞的应答,促进APC和T细胞活化。CD2(LFA-2):结合LFA-3(CD58),是细胞间粘附分子。LFA-1和ICAM-1: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