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诗歌需要年轻,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著名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年轻时创作的,比如说海子的所有诗歌、陈敬容的《窗》„„同样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19岁时创作的,这首诗就是何其芳的《预言》何其芳学习目标•1、领略现代诗歌的魅力。•2、体味诗人高尚的精神力量。•德育正确鉴赏诗歌中的爱情•智育默读全诗,理清思路•美育美好、缥缈爱情的抒发•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2、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十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融汇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最完美的抒情诗集。•《预言》的写作背景:•《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通过日子这个意象说明了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心跳的日子”到来时将是怎样的畅怀?•第三节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此为,“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作者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我给自己编成了一个故事,我想像在一个没有没有人迹的山林中有一所茅舍,住着一位因为犯神的法律而被贬谪的仙女。当她离开天国时预言之神向她说,若干年后一位年轻的……但那骄傲的脚步声踟躇了一会儿,便向前响去,消失在黑暗里了。”•“这就是你给自己的预言吗?为什么那年轻的神不被留下呢?”•“假若被留下了他便要失去他永久的青春,正如那束连翘花,插在我的瓶里便成为最易凋谢的花了,几天后便飘落在地上像一些金色的足印。”•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联系材料,你觉得诗中“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诗人在这里赋予“预言”怎样的特殊意义?•诗人赋予“预言”怎样特殊的意义?•“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这种抽象的哲思被表现为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说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