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方案。一、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方法在业务中研1发和应用程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二、改革目标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国家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主要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4.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2加合理。5.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保障设备、业务系统、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等资源,实现既满足业务稳定可靠运行要求,同时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改革原则(一)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破除传统思维的桎梏和现有规范规定的束缚,创新观测方式方法,建立新的观测业务流程和业务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二)面向需求,目标导向以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为工作目标,以充分满足智慧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为前提,优化调整现有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三)综合统筹,集约高效统筹国家、省、市和县四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布局和任务分工,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资源,密切配合,强化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加快业务向纵向扁平、横向集约整体推进。(四)整体推进,分类实施实施全国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统一部署,同时兼顾各地实际,不搞一刀切,分层级、分站类、分区域、分步骤实施,各省(区、市)气象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整体改革方案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将任务和推进措施落实到站,做到目3标明确、任务具体、切实可行。四、改革内容(一)优化完善观测项目和任务1.调整观测项目(1)将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分为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和省局自定观测项目两大类。自2019年1月1日开始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全部实现自动观测并业务化运行。具体分类及观测方式见表1。表1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分类及观测方式分类观测项目观测方式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地面温度(含草温)、浅层地温、深层地温、蒸发(大型)、日照、辐射、降水类天气现象(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其他天气现象(大风)台站仪器自动观测凝结类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