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微型小说两篇微型小说特点•1.立意深刻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发掘出新的不平常的思想意义,选材严,开掘深,立意新。•2.构思巧妙构思巧妙奇特,故事引人入胜,是微型小说的一大特点。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微型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有起伏,有波折,有悬念。•3.结尾新奇所谓新奇,就是要出人意外,给人回味的地方。•4.语言精炼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矛盾冲突高度集中,语言要求极为简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和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请你们说说你们更喜欢哪一篇小说,为什么?如果有兴趣,同学们简单复述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蒋子龙:写微型小说难,难在要有冒险性,拼命追求新、奇、怪、深,追求不同凡响。"步步求险,节节求艰",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生活,它宁肯容忍偏激,也不能容忍平庸、温和。保守。写微型小说难。难在可得不可求。靠"天机偶发",突然智来、神来、情来、兴来。它是一瞬间爆发的激情、感觉、思想,是一种智慧的信息。写微型小说难,难在靠思想推动情节,而不是靠情节推动高潮。它的尖锐是被一种巧思激发出来的。它侧重表现的是思想的世界,不是外部世界,甚至也不十分推崇感情世界。因此它不太注重故事发展的外在逻辑,破坏传统的情节构成方法。•姚建新:因为微型小说受字数所限,所以它在结构、情节、人物诸方面往往呈现出"不全"的特点。在情节的安排上,它一般只有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只包含一个矛盾结,这个结一解开,故事也就结束了。有时,它还突破常规小说的限制,只取一端,或者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有的甚至无头无尾,只取腰的一段。但是这种"不全",并非孤立的断砖残瓦,在这"不全"的部分中,包含着一定的"完整"因素,具有"全"的统一美。文缺意不缺,体残质不残,美在"不全"中。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英、日、法、德、俄、意、瑞典等文字发表出版。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任务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基本解读•小说没有直面写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如何相爱的,而是通过“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精读《等待散场》,找出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几个转折点,体验作者的精妙构思。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故事结局:“我”由小伙子及其女友的事,并随着《天鹅糊》的情节“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结构:三个误会两个巧合构思巧妙探讨:1、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我”在里面起了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