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一、简介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1904年11月生,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到中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也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整个文学道路,就是长时期坚持控诉和反抗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道路,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刻性。这在新文学作家中是很少见的。巴金作品的意象单纯,语言浅白,这是他的文字的最大特色。意象单纯和语言浅白既使巴金的作品普及行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审美精神的有力表达。在深层意义上巴金是寂寞的思考者、体验者和感受者,很长时间陷入孤独和苦闷中。他有过高兴,但不满足于浅薄的欢天喜地,而更多地关注“人、文学、精神”,他具有纯粹的文学家精神深处的素养,一直用忧郁的眼光看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经历人生苦难时,巴金维系住高贵的孤独和忧郁,他提出“讲真话”也是一种忧郁,他在忧郁的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这种精神品格对社会的文化气氛起了提醒的作用。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习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