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会融化吗?——《甜甜的泥土》教学案例【案例背景】随着江苏省“五严”规定的出台,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得到了严格的控制,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学生学习轻松了,学生脸上的笑容灿烂起来了。我们老师颇感欣慰的同时又深感担忧,减负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教学时间少了,学生学习时间少了,师生交流的时间少了,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增效,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要面对的新课题。语文学科较之以其他学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低,学习效果显现慢,课后又缺少有效督促学生的抓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要增效,我觉得最最紧要的就是抓好课堂,实实在在的提高45分钟的效率。【案例描述】课堂片段师:《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小小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生:亲妈和小亮。师: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写了亲妈给小亮送奶糖、小亮和同学吃奶糖、小亮埋奶糖、最后奶糖融化的故事。师: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紧紧围绕奶糖来写,这是一包什么样的奶糖?生:充满母爱的奶糖。师:可“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这么一包充满爱的奶糖,怎么就融化掉了呢?(学生讨论交流)生一:地温回升,冰雪消融,糖浸泡在雪水中就融化了。生二:这不太可能,夜里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怎么可能地温回升呢?何况白天都没有融化,夜里怎么可能融化呢?生三:有可能的,这个故事发生在立春,已经是春天了,气温当然会回升了。生四:糖不可能化掉。地温回升、冰雪消融是需要吸收热量的,糖又怎么可能融化呢?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作者写错了。学生:各执己见,议论纷纷。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老师备课时只预设了一个答案,你们说得有理有据,都有道理。难道是作者写错了?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啊?生:(七嘴八舌的)小说。(有生做明白状)生:小说是虚构的。师:是啊,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经过了作者的再创造,进行了艺术加工。作者这样设置结尾的用意何在呢?为何将“充满母爱这包奶糖融化成了糖浆渗入大地”呢?生:就是说爱渗入了大地。师:“爱渗入大地”要表达什么意思?生:大地厚实宽广,是说爱无处不在。师:说得太好了,爱无处不在!本文表达的爱仅仅是母爱吗?生:不是。还有老师、传达室老人。……【案例分析】这是一片充满温情的小小说,文中虽有让人心酸之处,但艺术性的结尾带给人们人生的亮色,让人们对这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充满憧憬和希望。我是喜欢这个的结尾的,但我却一直怕教这篇课文,尤其是文章结尾,想启发学生自己想出结尾的深意,但每次都以不如意告终,最终都是我把含义说给学1生听,这样的结局总让我如鲠在喉。这次备《甜甜的泥土》的思路与以前没有什么差别: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梳理结构——分析人物——剖析结尾深刻含义。就在上课前,听到了实习老师听课后的感概:《甜甜的泥土》写得太假了!一个学生怎么会把糖埋在雪里?更假的是糖埋在雪里怎么会融化?这番话让我心中一动:实习生这么想,我的学生也会这么想,为什么我就没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的环节,为什么我每次教到这儿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气温回升,冰雪消融,糖自然融化了。我的教学程式太单一,备课是为我自己教学而备,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即便心里想到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也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我当机立断,这节课就来变革一下,换种思路,换个角度,是不是学生学得更为有效呢?我将这课的教学思路立即变更为:简要概括文章情节,了解这是一包充满“爱”的奶糖——抛出问题:充满“爱”的糖会融化吗?讨论明确深意:爱无处不在——“爱”体现在哪些人身上,爱是如何体现的——归结主旨:无处不在的爱温暖了小亮那颗受伤的心,也温暖了人们前行的路。调整教学思路后的这节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很兴奋,思维很活跃,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以往我教学《甜甜的泥土》时的课堂氛围大不一样。这样的不同令我深思。首先,本课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教学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已会的我们无需耗时来教,把学生不会的想学的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节约了有限...